这次出行,家长没有给孩子带电话手表,也没有带手机,更没有其他电子产品,就是带着最基础的换洗衣服和一些日用品。哥哥的中文并没有特别溜,但也足够跟小伙伴自如的交流,不过,晚上的营员手册就是全英文书写了,老师评语也是由我们有海外经历,精通英文的两位带队老师回复。弟弟的台湾腔“传染”了很多小伙伴呀。兄弟俩个给整个夏令营平添了很多快乐。
有老师悄悄告诉我,哥哥在第一天晚上的时候想妈妈偷偷哭了,不过并没有几个人看到,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他,一直是充满阳光和笑容的,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哥哥的脚撞到了床角,磨掉皮还出血了,我赶紧拿来药箱给他消毒,又贴了创可贴,他笑着回应:“谢谢老师,不疼,我没事的。”礼貌又乐观的回答,美好的品质让我很感动。
我们安吉奇幻漂流是有半天的古道徒步的,由于前一天刚下过一场小雨,山路崎岖湿滑,尽管大家都小心翼翼,还是难免跌倒,我就走在弟弟的后面,有几次弟弟脚下一滑顺着台阶跌倒,我都来不及拽住他,因为我手里还牵着别的小朋友,有一次摔的有点厉害,滑下去好几节台阶,我已经特别担心了,要拽着他一起走,他站起来回头跟我笑笑说:“老师,我没事啦,我可以的。”我还是追上去拉住他,看到他手掌划伤了,让他等后面拿药箱的老师过来上药,他却笑着说:“哎呀,没关系啦,这不算什么的,我一点都不觉得疼呢”。说完,还用力拍拍手给我证明这点小伤没影响,然后拍拍屁股上的泥土继续前行了。弟弟的勇敢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内心。
以往接触类似的情况,画面都是“受伤的孩子哭着捂住小小的伤口,无助的流泪,得到关注后,别过头哭着忍耐消毒”,晚上视频或者电话手表还要告知父母自己受了“好大好大的伤”,“流了好多好多的血”,让远在家中的父母坐立难安,忧心不已。对比过后,我们应该有所反思吧。
讲起舒适,自然是哪里也比不过自己温暖的家了,我们的安吉奇幻漂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品质,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这里没有豪华的游乐场所,也没有刺激的电子游戏,需要的是充分接触大自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听到过小朋友的抱怨,这里没有家里好玩,这里不舒服……,而这兄弟俩更多的是去融入集体融入环境。
山上有时候确实条件有限,有的小朋友找不到刷牙的杯子而拒绝刷牙,我正要给他找的时候,看到哥哥也过来刷牙了,他环顾了周围一下,也没找到杯子,我正要说帮他去找,只见他直接用手接着水开始刷牙了,我愣愣的看着他刷完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反而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不肯刷牙的小朋友,有点不解的转头回房间了。是啊,在没有现成条件的时候,我们为何不努力自己先想办法呢?力所能及的去适应环境也是一种能力啊。
野外技能学习之一的打火石,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老师演示教会大家打火石如何生火的方法后,孩子们再自己演练,如果没有充分掌握技能,打着火还是有点困难的。大部分孩子以把纸点着为最终目的,乐趣使然,方法各异。哥哥特别认真执着的自己坐在那里研究老师教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终于听到他欢呼鼓掌,喊着“yes!yes!”是的,他成功了,真正掌握了打火的方法,不用特别费力就成功引燃纸屑了。学习能力在这个小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整个营期五天,在其他孩子晚上都在跟爸爸妈妈视频通话的时候,(备注:我们要求学员不能带手机,视频用老师的手机,电话手表避免丢失需要要老师统一管理,晚饭后发给大家)俩个孩子在没有带手机没有带电话手表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次主动要求联系父母,(不是不想,因为也偷偷哭过),而宝妈也没有一次要求老师接通视频或者电话(不是不担心,宝妈的朋友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向),后来还是老师主动发了视频给妈妈,让孩子跟妈妈说几句话。宝妈想表达的是,既然送孩子去独立参加活动了,就要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让他学会适应环境,何况老师每天都时刻在群里直播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家长完全可以了解孩子情况了。
偶尔闲下来,跟哥哥聊天时候问,周末的时候都去干嘛呀,他笑笑说“出去玩儿呀”,我问“不用上补习班吗?”,他说“没有”,后面再具体的就没聊了。可能再深入探讨下去就是地域差异了,就上升到教育体制的层面了。
在一个以成绩分数为重点关注的大环境下,作为家长确实有时候很无奈,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长在能够有选择的时候,愿意让孩子多走进自然,探索世界,健康成长,还原童年本该有的精彩,相信有过童年的孩子将来也一定能够成就更绚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