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条件好了,现在的孩子都有机会集体春游秋游。不像我们小时候,对于外出游玩是没啥概念的。
杜甫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让学生在大自然里,释放天性,放飞快乐。
胸中有丘壑,气度自不凡。
这些都是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说,春游秋游时不上课没作业,而且还可以玩。关键是集体外出,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快乐无限。
我们常说,孩子们都是可爱的,只要不上课没作业。
每到春秋天,有条件的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外出玩耍。不过学校多是不喜欢组织如此活动的,因为安全问题。
比如县城里的一些小学,能够成功组织如此活动的就不多,多是大家嫌太累,担责任,出力不图好。
不过春游秋游,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美好的回忆,常常可以让他们回味好长一段时间。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之间,春游秋游多了起来,而且是县教体局发文,学校出面,和旅行社合作,共同组织的。
不过此时不叫春游秋游了,美其名曰研学旅行。其实两者没啥区别,本质还是游玩。
换了一个名字之后,内容没变,关键是要收钱了,名正言顺的收费。
这多好宣传啊,这是国家号召的,教体局督办的,学校支持的,让大家边游玩边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熏陶情感。
三、老师帮忙收钱,最后成了替罪羊
学校布置研学任务时,要求是不准强求,但是要求是尽量全员参加。
这不是矛盾嘛!反正人家领导规避了风险,把麻烦丢给了老师。
据我所知,研学费用可不低。某县城小学组织的研学旅行,是去市里参观博物馆,然后到一个农庄开展户外活动。
这两处地方,都是不需要门票的。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也就是路费几块钱和午饭钱。
最可气的是说午饭在某农庄里吃,最后把车开到了农庄旁边的一个小饭店,孩子们普遍反应没吃饱。
最后收了每个孩子120元。以一个年级组来算,四百多个学生,几万钱呢,可是所花之钱没几个,最后几万块钱大都被旅行社挣去了。
恐怕最后这钱,旅行社也不能全吞了。他能拿到研学旅行这个香饽饽,肯定与上级领导打好了关系,最后人家也得分成啊。
这不是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明目张胆地抢钱吗?本来是服务学生的好事情,最后办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搜刮。
四、老师啊老师,背黑锅中的战斗机
家长嘴上不说什么,可心底里会骂老师的,因为大家都不是傻子。收费过高,大家都清楚。
只是他把钱交给你老师的,这年头谁收钱谁被骂,没人管你最后这个钱流入谁的手里。
就连老师们也感觉不可思议,可是没有办法,只能照办。谁让你没权没势,人轻言微。
这年头老师替太多的人和事,背了黑锅,也不在乎这一个锅了。不是老师想背,而是迫于无奈。
五、变了味的研学旅行,披着合法的外衣
研学旅行这个事是有正式文件的,国家大力提倡的。本来是好事,最后办成了不伦不类的事。
这只能怪中间的人起了歪心,打起了钱的念头。而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下功夫去想着把研学旅行做好做实在了。
现在研学就是家长交钱,然后让老师带着孩子外出游玩,与研与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一来二去,可是富了一批人。有老师说,这是政策富了一批人,内外勾结,厚颜无耻。
基本套路是,内部人士知道研学政策后,让其家人亲戚朋友,开办研学公司,联系旅游公司合作。
然后,他们从中斡旋,把各个学校的研学活动交给他暗中操作的研学公司。最后就是顺理成章的分红挣钱了。
最无辜的是老师,帮着收钱,带着孩子玩耍,搞不好还得被骂。没出事都好,万一路上孩子们出点事,那老师就得焦头烂额了。
六、研学旅行,劳民伤财,啥也没学到
研学旅行是个严肃的事情,是个可以办好的大好事,不过需要严密组织,提前规划,做到心中有“预谋”。
而不是如今的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一天奔波劳累,最后啥没收获。那要这样的研学旅行有何意义呢?
老师累,孩子累,没有所得,只剩累了。老师最无辜了,夹在中间,心有不愿,却也只能照办。
希望组织研学旅行者,真正地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个根在上级领导那里,无关学校和老师。
因为很多时候都是上面安排好了,老师配合学校,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罢了。
七、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既要数量也要质量
前几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过去,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课堂教育。2016年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各地研学旅行活动开启,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亲近了自然文化,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但实现研学旅行规范化,还需要地方政策支撑。广东出台相关意见,无疑可以更好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
在国家部委相关通知中,对研学旅行只作出原则性安排,此次广东因地制宜作出详细规定,明确了研学旅行的次数与时间: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这种政策安排,既明确了学校义务,也保障了学生权利。
由于研学旅行涉及费用、安全、协调等问题,很多学校缺乏组织这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对活动次数、时间等问题进行明确,才能倒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落实研学旅行。因此,明确“数量”很有必要。不过,重视“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研学旅行“质量”。
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学什么、去哪儿游,也包括怎么学、如何游。从这几年境外游学(类似于研学旅行)来看,情况不尽如人意,比如游学机构繁杂、名目众多,孩子只玩不学或者只游不学、走马观花,既浪费了资金,也达不到目的。
在现实中,部分学校并没有用心组织研学旅行而是应付了事,尤其是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等考虑,不敢组织孩子远游,或者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其实只是秋游春游,到市内公园或者附近景点转转,而这些地方孩子可能多半都来过很多次。类似这种研学旅行活动,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只有确保“数量”与“质量”并重,才能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才能收到应有效果。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广东出台的相关意见提出,建立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倒逼学校重视质量。但仅抓结果可能还不够,还要多些引导多些监督,让研学旅行活动事前准备工作更合理更规范、活动过程更加注重实效。如此,研学旅行才能更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