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内涵、特征、类型、周期、客户群
定 义
目前,研学旅行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同的定义是:“研学旅行”指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一起出游,边学边玩,寓教于乐。教育部提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种活动主要包括普通科普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国际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活动可以独立进行或由单位正式组织。
就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在区域范围方面,根据试点开展情况(如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般表现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在时间长度安排方面,原则上省内一次不超过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过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过15天,不少于7天。考虑到操作方便的技术性要求,研学旅行活动往往对旅行空间并无严格要求,但在时间上的规定相对严格,要求最长不超过15天。
特 征
1. 范围明确化:研学旅行强调的是学生走出去,如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等均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
2. 客群固定化:青少年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和中心,是研学旅行能否成功开展的核心要素。这一群体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进行研学旅行前期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对研学内容、时间安排、活动距离、线路规划等进行充分考虑。
3. 目的清晰化:研学旅行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是有意识组织的,其强调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课堂”,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4. 组织特色化:研学旅行主要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不同于家长自发组织的小群体活动,其以年级为单位或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团体活动,学生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的一种教学方式。
5. 产品多样化:随着市场逐渐完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以学习特殊专业知识为主的研学旅行频频出现,并逐渐走向了主题化,比如以动漫、影视、体育、科技、文学、历史、生物、探秘等为特色的研学旅行,势必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
6. 体验全程化:研学旅行强调学生必须要有体验,不是停留在看一看、转一转的“走马观花”形式,而是要有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演练,让学生全程真正的参与其中,寓教于乐。
7. 多方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多方社会支持,需要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中观层面的专业机构和微观层面的行业企业的支持。
类 型
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划分,主要有: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1. 知识科普型: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
2. 自然观赏型: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资源。
3. 体验考察型: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
4. 励志拓展型:主要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
5. 文化康乐型:主要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资源。
周期
研学旅行产品按照时间长短分,主要有:一日型、三日型、一周型。
1. 一日型:以本地资源点为主,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植物园、工业遗址等,与学校距离较近,交通便捷。
2. 三日型:以本省或相邻省份的资源为主,以周末、法定节假日等为时间点展开的一种研学形式。
3. 一周型:以省外或国外资源为主,结合学生寒暑假期展开,常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出现。
(目前部分省份的试点学校已经发文禁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进行)
客户群
研学旅行产品按照客群分,主要有:青少年学生、高校学生、家庭团体和社会文艺青年。
1. 青少年学生:指小学、中学、高中的在校生,其参与研学旅行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团体形式。
2. 高校学生:指在校的大学生,其参与研学旅行的常见形式是通过大学交换,以交换生的身份参与。
3. 家庭团体:特指家庭亲子团体,以长辈带小孩的形式参与研学旅行。
4. 社会文艺青年:指已走出社会的文艺青年,自发组织的以开拓个人视野为目的的研学旅行。
版权归作者所有,研学头条整理
文章来源于楚雄微旅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