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
它的一种是被大势所趋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一定需要制度化,有制度保障。还有有常态化;另外还有多样化发展;这就是发展未来的趋势和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国粹京剧、故宫和紫禁城、中国汉字、春节和端午、孔子和孟子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在推行研学旅行的道路上,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课程、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掌握,更是融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现有国情进行的的体验性学习。
国内现有的应试教育的圈养式的教学必将改变,教育改革必须是全社会的改革,不是教育一家的事情。
而研学旅行做的,就是让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成长,也意味着幸福生活的故事,对于大人在讲一个故事。
比如大家知道圆明园现在是遗址,科学工作者把圆明园数字复原,然后我们将数字资源拿出来编成了历史也有范儿研究产品,让孩子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看到历史的原貌,也能看到现代的复原科技的内容。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看某一条线路,或者是某一个活动而是可以自主选择,根据学生现有的情况及需要制定的特色教育。
身为中国人中华文化是决不能忘记的。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是知识,是眼界,更是传承。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三纲五常”曾是古时候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现今的准则也是延续以往并加以改善。
古有"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学习古文、历史,不仅仅是背诵,而是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国史——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我们,那就是我们名族的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底蕴。
研学旅行怎样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国务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建立民族文化识别系统”,小学、初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我们就是要在推动研学旅行过程中,做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祖国大好河山秀美迷人的景色为载体,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例如儒家文化,让同学们在儒学向导的带领下走进“孔孟之乡”,拜访“人文圣地”,感受儒家文化。访“三孔”,行“古礼”,聆听古圣先贤智慧,体验琴棋书画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通过理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