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2年,在启行北戴河营地接触了营地活动,感受到营地的神奇魅力,刘校从此喜欢上了营地教育,并身体力行地把营地教育推行到自己所在的学校。
无论是在北京中学,还是在后来的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他说:“做教育我喜欢身体力行。某种教育方式,先要真诚地打动自己,才能快乐地做下去”。
上个周末,在北戴河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上,刘校分享了他关于“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思考和体会。从2012年到今天,5年过去了,关于这个话题,他有许多实践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营地有定制开发能力是深度合作的前提
刘校首先分享了北京中学在营地教育方向进行的探索。
他说,从2013年至今,北京中学的6年级新生入学不是先去学校,而是先去启行营地参加营地活动。
北京中学给启行提出的“入学营”活动目标很明确: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彼此、喜欢教师。为了开发出好的“入学营”课程,北京中学的老师与启行营地之间磨课“至少进行了4次”,双方深度交流、探讨,共同开发出适合北京中学特色的入学营课程。
5天4夜的“入学营”下来,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全面接受了学校和老师。家长们都觉得奇怪“北京中学有什么魔法,能让孩子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喜欢上了学校和老师”。刘校说,某种程度上,这是优秀营地教育产生的魔力。
从2013年开始,北京中学和启行一起探索,将“服务性学习在校园”活动在北京中学落地,学校老师和启行的团队,包括社工和心理老师一起进行课程研发,让孩子们在体验式学习中认识自我,连接社会,服务社区,慢慢建立起“00后与50后的连结;故事与成长的连结;服务与学习的连结、学校与社会的连结......”。
在当天的分享中,刘乃忠说,营地教育机构要进入学校,营地有定制开发能力是深度合作的前提。营地课程化和学校老师持续跟进是关键,营地要有战略性先期投入,前期积蓄课程很重要,校企要找到彼此利益的结合点,双赢发展。
学校和机构一起控制风险
谈到营地课程创新和风险控制的时候,刘校重点分享了今年9月2日至6日青青部落给北京中学学生做的军训案例。
他说,刚开始决定做军训的时候,学校老师的意见也不统一。后来,在实际军训中,也没有把重点放在队列这些训练上,学校主要是希望通过军训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意志。
五天四夜下来,孩子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坚强了,互相称呼“战友”;原来文弱的女孩目光坚毅;孩子们“15公里的徒步走下来”,在泥水中摸爬滚打。
一位家长说:“看着女儿一身泥水却坚毅的目光,忽然明白了营地教育的理念,这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体悟,在极端的环境下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同时锻炼人的抗挫折能力和生存技巧......”。
刘乃忠说,这次军训北京中学和机构共同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营地教育式的军训模式”,既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又锻炼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了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学校提出明确的目标,营地需要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执行能力。学校对风险的控制源于与专业团队合作,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出适合新时代特点的营地教育内容”。
普通学校和营地教育
刘校从北京中学调到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后,他也在尝试着把营地教育引入到学校,比如说让教师子女先体验,学校教师对营地教育了解深一些后,他们推进营地教育的步伐会更坚定一些。
后来,一些营地体验活动在和一中教师中推出后,基本上是“秒杀”。这说明,一旦教师对营地活动有一定的认识,从心底认同,他们是愿意身体力行参与的的。
香港的王慧玲老师、优卡、培德学校,从去年开始,多次给和一中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体验式学习内容。阿玲老师给内高“新疆班”的新生做入学营地活动,让刚刚离开家的新疆孩子快速适应新生活,让他们和周边的同学、老师建立情感的连结,效果很好。
优卡和培德教育的茶道和手作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生活,提高了生活和动手能力,而且让孩子们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校认为营地教育与传统学校的切入点还比较有限,受经费支持,时间、成本等因素制约,因此“营地教育的切入要柔和一些、曲线一些”,“润物细无声”。
爱他就送他去营地
不仅在学生身上,从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中,刘乃忠亲眼目睹营地教育的神奇魅力。
2014年国庆节,孩子在启行初接触营地,回来以后刘校发现儿子的性格由内向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后来孩子参加了多次营地活动,从营员到导师助理,再到小导师,孩子说自己“找到了做父亲的感觉”,刘校发现小伙子变得成熟稳重、有责任感了。
到UWC就学后,孩子参与设计并实施了两届为期8天“MINI-UWC行动者”夏令营,今年这个夏令营出现报名爆满的情况。在自己孩子身上,刘乃忠说他看到了“营地的神奇,营地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自信,热情,创造力和执行力”。
因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感悟到营地教育的神奇功效,刘乃忠最后总结了一句话:“爱TA就送TA去营地,不管是学生还是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