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教育需求强烈
20年前,在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道中,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独立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的强烈对比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对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这篇报道中中国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尽管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擂响了战鼓。但2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里面依然没有多少改善,家长[微博]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学校对学生安全的担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缺失继续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同时,城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令人担忧。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大学生的肺活量、握力水平、速度、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素质水平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2012届北京高中毕业生体检报告显示,完全合格的学生仅占一成。
针对这一尴尬现状,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郭文杰告诉记者:“团市委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载体能够去弥补素质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不足,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去培养身体强健、人格完善、对社会有益、跟上甚至引领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理念,树立社会责任心和进取心,构建丰富的社会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充满包容性,并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肯吃苦,能拼搏。”
“营地教育”成为突破口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营地教育。营地活动在西方国家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美国有大约1.2万个营地,其中有7000个住宿营地,5000个非住宿营地。每年有逾1000万美国儿童和青少年、100万成年人参加营地活动。有数据显示,在美国,80%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参加过营地活动;64%的女CEO参加过女童军的营地教育;92%的人表示营地能帮助他们面对未来成人世界的挑战。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营地教育甚至纳入了中小学生的学分课程体系,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有5天的营地生活学分。”郭文杰表示。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和筹备,北京团市委决定发起“北京国际青年营”项目,建设一个融参与性、实践性、引导性、环保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营地,致力于为青少年素质提升和发展提供创新手段和实践场所,让青少年走进自然,在蓝天、青山、绿水、阳光和伙伴的陪伴中,强健体魄,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意志力,提高领导力和社交能力。
北京国际青年营试做难题“化解者”
2013年3月,“北京国际青年营”正式诞生。经过多方比较和精心选址,首个落地的“密云”营地在密云县穆家峪镇阁老峪村落户了,并于7月份投入试运营。营地一期占地200多亩,分为管理服务区、露营区、活动体验区三个区域,提供露营、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车、攀岩、攀树、攀冰、滑雪、速降、溜索、CS、手工、动植物辨识、青年农庄等众多项目,可以同时满足200人的露营、培训和活动需求。营地标准化规范化的露营、科目齐全的户外运动体验和安全指导、素质拓展、军事体验及各类形式不同的主题工作坊都带给青少年全新的体验。
北京国际青年营在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中,还将增加“国旗班长讲国旗”、“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北京著名文化设计历史讲座等课程,让所有到北京国际青年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在这个独特的教育场所,了解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民族传统美德,对他们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整个营地教育之中。
文/本报记者 吴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