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众多父母的采访中,他们对孩子参加营地的回馈评估更多集中在——“孩子变得更开朗,更独立,更善于与人打交道了。”还有的孩子交到了好朋友,以及有了性别意识,完成了性别启蒙。当然不乏质疑美国营地住宿条件差,到处都是蚊虫,感慨“简直是花钱来受罪的。”
无论怎么总得选一个营送孩子去代表了时下家长的一种典型心态:别人都做,我也要做;别人都说好,我也要去尝试。
在歌华北戴河启行营地即将出版的《夏令营手册中文版》一书中,作者谈道:“要知道孩子参加营会的目标大多是直接而具体的,如享受乐趣或精进足球技巧,而家长的目标则比较远大,如发展社交能力、培养独立性等。有远大目标是好的,毕竟把孩子送到营地体验要花费大量金钱。但是不要忘了:享受乐趣才是第一目标。这是决定你的其他目标能否达成的先决条件。如果孩子不喜欢营地生活,那么他们是无法达到你所期望的个人成长的。”
享受乐趣才是第一目标,对孩子,对家长对应该如此,但对于初兴营地的中国,这个目标显得高远而奢侈。
发展乱象、选择过多、声音纷扰,常常会蒙蔽家长们的双眼和判断力。而很多机构,恰恰就是发现、利用并滋生蔓延了家长们的焦虑感。
某营地机构创始人很怀念自己小时候那种原生态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他觉得跟好的营地教育理念很相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玩火。放假没事干,跟一群朋友瞎转,看到一条河里有很多干枯的芦苇,我们就点着了。村里的人来追我们,结果一个人被抓住,大家就都留下来了。回顾这段成长经历,我觉得跟营地教育很相像。我们从中学会了很多,比如合作和担当;了解到一群与我们不同的人,他们生活的状态;学会什么是对与错。这就是成长的经历,是学校和家庭所给予不了的。人生有时候就是顿悟,但是我们现在的成长是拔苗助长,等不及顿悟。”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成为他们为孩子选择营地教育的首要原因。“过去我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名校名企高管,一路走来,见过太多优秀的人,也深知他们身上具备的特质。我想一个家长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准备,经营好他们自己的一生。而我们不做任何定义和判断。培养孩子不是看现在的表现,而是要看到他们二、三十年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