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从服务、人员、产品、基地、安全等各个环节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让研学旅行“有规可依”。而在此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研学旅游的相关产品,那么根据新的标准,行业内又该如何有效地执行呢?
根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的定义,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人文等自然、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研学旅游包含了学生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甚至也包括了一些游学产品。研学旅行不限于远近,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旅行社、教育机构、亲子机构等都在做这样的产品。
由学校委托旅行社组织的研学旅游,安全无疑是被放在首位,多数会去科技中心、农庄等目的地,以一天游最常见。如果涉及到住宿,责任就会大很多,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一般都不会以学校名义组织这样的活动。
而一些需要进行数天的夏令营活动,保证孩子安全难度系数又相对提高了,这一般都是家长作主为孩子报名的家庭行为。夏令营活动会根据学生年龄进行区分,不少还是安排父母跟团的“亲子营”。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共有11条的规定,其中第6条第一项规定:每20位学生宜配置一名带队老师,带队老师全程带领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各项活动。第6条的第二项规定里注明:应为研学旅行活动配置一名项目组长、一名安全员、一名研学导师、一名导游人员。
这些规定是在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同时,更要确保安全被放到第一位,而这些规定也会势必将会让成本有所增加。
有研学旅行的机构就已表示:由于成本的增加,在具体操作上很可能会出现一人分担多个职务的情况。这是否属于打“擦边球”的行为呢?真出了问题该如何厘清责任?因此在研学旅行的安全、质量和成本考量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需要管理部门和市场进一步磨合共识、细化流程。
研学旅行产品可以按照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到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等的知识科普型;游览山川、江、湖、海、草原等的自然观赏型;在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等进行的体验考察型;到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去的励志拓展型;游览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的文化康乐型。
即使有这么丰富的分类,但很多父母还是在意孩子到底能够在研学团中学到什么,关注研学旅行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能否有帮助。这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多或更高的要求,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全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还有待突破性的改变。
虽说“最好的课堂在路上”,但研学旅行要真正“依规而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