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一种社会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和组成部分,营地教育受到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视。
近日,第一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在京举行。大会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为主题,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几十个国家的教育专家、校长和从业者分享了营地教育的实践及研究成果。
现代意义上的营地教育以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为依据,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发现潜能,培养他们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共处、共赢所需的意识与能力,如跨文化沟通与交流、领导力、生存能力、服务精神等。无论何种营地形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营地教育在国外1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营地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据美国营地协会(ACA)统计,美国有1.2万多个营地,每年服务超过1000万名中小学生。世界营地协会(ICF)的数据显示,世界上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有5.5万个营地;澳大利亚是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国家,营地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日本有3500多个营地,每年超过30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营地教育活动。
相对于欧美国家,青少年营地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刚起步的新生事物,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营地教育活动较为活跃。“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来解决世界存在的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贫穷、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教育等。青少年要拥有21世纪所需的学习能力及生活与生存技能。”新成立的中国营地教育联盟首任主席、启行营地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赵蔚说。
“营地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普及、文艺体育培养、劳动技能锻炼、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地教育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将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与会代表张东燕说。
“反思当前中国的教育,我们过多关注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户外教育是营地教育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使学生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及心灵的全面成长。营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验、激发,它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有效的补充。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与交流,也能学会妥协、选择、控制、展示与合作。
“营地教育实际上就是帮助青少年建立信心、培养人格、提升领导力。”刘长铭说,营地教育更是一种理念,学校的教学中也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营地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学校转变思想观念,在学校工作中实现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