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营地教育,推荐精品营地;助推素质教育,助力青年成长!国际国内冬夏令营项目细分平台!致力推进健康的营地教育生态!
营地教育网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咨询合作

智能渠道报名系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渠道申请]填写申请资料

营地教育吧(服务号)

×
 
当前位置: 营地教育网 » 营地资讯 » 营地培训 » 正文

研学旅行,聆听窗外,为生命拔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6  来源:姜堰教育博客  浏览次数:1092
核心提示:  春暖花开,很多学校萌动了带学生去远方的念头。为生命拔节而谋,本该值得点赞。  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作为
   春暖花开,很多学校萌动了带学生“去远方”的念头。为生命拔节而谋,本该值得点赞。

  “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作为全国最早的新教育实验区,这些年我们倡导“让校园向四面八方打开”,将研学旅行作为我区课程整合实验“灵动周三”的一个重要版块,努力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提供广阔的时空。我以为,“动”起来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动”得更规范、更有效、更精彩。

  “研学旅行”古人怎么看?

  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研学旅行早就是比较活跃的因子,先贤圣哲们就一直倡导“功夫在诗外” 。在中国,游学活动起源很早,但史学记载则始自孔子。春天,孔子会率领子贡等众弟子出游,去泗水看春潮,通过游学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弟子眼界。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进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事关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些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无一不在提醒我们,不仅要读书本“死”的书,更要读自然、社会“活”的书。

  “研学旅行”外国怎么做?

  一些发达国家在研学旅游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启示。

  在日本被称为“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施中,学校会依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而侧重有别,时间一般为期数天。

  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贵族子弟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游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

  美国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名校游作为美国高中生假期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和高校对其主题和目的都非常明确:学生假期游访高校,目的是尽可能地了解各高校专业特色、校园环境等信息,以便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好准备;高校在接待这些高中生时,也希望通过讲座、校园参观等方式,尽可能吸引他们选择本校。

  “研学旅行”未来怎么样?

  去年以来,“未来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是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在裹挟着教育不得不面向未来,还是教育的自身觉醒在引领未来?不管怎样,未来已来。我们无法完全描摹未来学校的样态,但未来学校的趋势可以预测。

  未来学校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固定,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而学校本部则更多是提供学习环境、成长导师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未来学校强调的就是一个东西——核心素养。如果把核心素养放到学习里面,我们学会什么能力呢,就是学会面对复杂情境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能力、写作能力。

  “研学旅行”政策有哪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 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教育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份文件,系统地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做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

  在理解这份文件时,必须注意把握“一个概念”: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组织,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是校外教育活动。“四条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公益性原则。“三个实情”:小学乡土乡情,初中县情市情,高中省情国情。“避免两不”:避免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做好三案”: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研学旅行”我们怎么干?

  要有“去远方”的视野。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研学旅行,旨在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孩子学习本能。前期流行这样一句话: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正如肖复兴所说的那样,远方,会让学生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学生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去远方,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社会即学校,自然即学校,社区即学校,企业即学校……

  要有“获得感”的课程。所有盲目的去远方,都只是耍流氓! 没有课程保障、文化积累,研学旅行只不过是“到此一游”。美国总统约翰逊说:“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我们要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设计好每一次的研学旅行。作为课程的研学旅行,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目标——回答为什么去,内容——去何方、看什么,实施——何时、谁引导体验, 管理 ——服务、督查、奖罚,评价——成果展示。前期,叶荣根校长和王东主任联手打造了《践行美丽》综合实践活动区本教材,为各学校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提供了“拐杖"。特别欣赏的是他们对如何开展校外实践也做了很好的设计。如走进田园牧歌、走进姜堰博物馆、走进溱湖湿地公园、走进海军纪念馆、参观曲江楼、参观校园等专题方案可操作性很强。

  要有“保护伞”的举措。安全问题是悬在所有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是稍有闪失,这些年我们苦心推开的走向校外的实践之门就可能被迫关闭。可以说,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研学旅行的通畅。在安全上,各学校要念好安全管理的四道紧箍咒:选择有可靠资质的旅行公司,把好运行车辆司机合格关口,遴选校长教师参与全程管理,动员家长义工一路亲情陪伴。

  要有“公益心”的情怀。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斩断伸手学生口袋的利益之手,研学旅行概莫能外。为体现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学校要把好成本核算关,确保不赢利; 要关注弱势群体,确保出行路上一个不少;要争取社会援手,让研学旅行有更多的倚靠。

  当然,聆听窗外声音,不仅仅是去远方,还包括把社会名流、优秀企业家请到课堂,请到学生的面前。在小学6年,我们能不能让学生听到100场报告?

  研学旅行,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聆听思想的声音, 聆听内心的声音, 聆听来自恒河的声音 ……生命在聆听中成长。

 
 
[ 营地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营地资讯
点击排行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未来(公众号)

营未来(公众号)

自然教育师(公众号)

自然教育师(公众号)

研学安全员(公众号)

研学安全员(公众号)

营地教育(toB渠道采购)

营地教育(toB渠道采购)

爱拼营(toC拼营)

爱拼营(toC拼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