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动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推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启动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然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如何制定?安全如何确保,谁来担责?研学旅行如何量化,怎样考核?
最大程度拓展孩子们的学科知识
“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5天的研学中,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学生们看到了会跳舞的机器人、会游泳的机器鱼、无人驾驶的智能交通车,参与趣味性十足的体验互动游戏;在中科院力学所,参观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的办公室,还在力学实验室操作力学原理设备……
如何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对胃口”的课程内容?科学国旅副总经理杨开玖表示,研学旅行的主办方可以根据中小学生所处学段设计个性化课程,既与学校教学内容有所衔接,又能最大程度拓展孩子们的学科知识。
“研学旅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是课堂学习很好的辅助手段,旨在使校内外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张爱鑫说,对小学生重在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怀;对中学生则是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物理、生物等学科实验,锻炼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近日举办的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习交流研讨会上,世纪明德首席执行官王京凯表示,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主要会发生三种变化,即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对于研学旅行而言,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完整的研学旅行应包括课程、线路、基地、导师等资源及安全管理方案。
“研学旅行课程是教育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它‘将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可以采取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发现自身全部价值的潜力。”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说。
安全防护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学生安全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确保?
“以往在当地组织孩子们去科技馆、大学实验室,这次北京的研学旅行学校可是费尽了心思,不敢出什么岔子。”张爱鑫说,为保证学生安全出行,学校建立了组织架构,包括领导小组、安全组、学习组、生活组和医务组,并提前制定了应急预案,由指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日常饮食和户外安排,确保每个孩子的人身安全。
张爱鑫说着,翻过挂在脖子上的安全联络通讯卡吊牌,后面注明了她这组的领队、保卫等分工负责人员的姓名和手机号,方便学生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联系。“安全问题得时时提醒,像不得擅自离队、乘车注意事项、各组要及时清点人数等,我们还要求学生及时跟家长报告安全信息,让家长放心。”
有专家表示,落实研学旅行的安全责任,不仅仅是事后保,还有事前保,也不只是保险的问题,更重要是它有没有安全预案,做活动前有没有安全教育,对这些细节要逐一落实。
在杨开玖看来,研学旅行的主办方应与学校共同制定包括安全管理方案在内的科学考察课程实施方案,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应为每名参加科学考察课程的师生上安全责任保险。
“1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已经把安全责任划分得非常细。”王京凯表示,安全问题不适合空洞、空泛说教,需要耐心、细心落实。学校和相关部门要梳理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估,同时加强青少年安全意识教育,“让营员有安全意识与保障营员安全同等重要”。
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好的落点
如何检验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有所收获,评价工作怎么做?
沈阳师大附中八(6)班学生吴易谦告诉记者,他们实践考察所到每个地方都得完成课程手册上的相应学习任务。比如,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要记录参观科普展厅中联系生活的物理学知识、了解实验室中一些设备的原理知识等。
“活动结束后,全体营员都将获得社会实践两个学分。”张爱鑫表示,学生回校后要上交科学考察课程手册,学校还会围绕开营闭营、科普讲座、动手实践、场馆参观、天安门升旗等模块,根据营员记录和学习内容进行评比。
“相比传统课堂学科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更多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必须考虑它的目标在哪里、内容有哪些。”林卫民说,对研学旅行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维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整个活动当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评价,将其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结。
“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校或机构开展研学旅行工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建议,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委副主任冯军说,研学旅行表现为市场化、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对孩子而言,如何设计好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有所收获,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要求。“对于产品的设计和课程的延伸,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好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