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起源于英国,其目的是通过体验式学习及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营地教育在国外1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营地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从功能区分上讲,营地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扩展,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互补而稳定的三角关系。如果说,学校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侧重道德教育与亲情教育,那么营地教育应该主要侧重心智成长的教育。
具体而言,营地教育是一种在营地以团队生活为形式的校外教育,一般以增强动手能力与交际能力为主,比如教孩子动手做饭菜与洗衣服、强化孩子遇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孩子与人和谐相处的交际能力,以及培育孩子的团队精神等。在许多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感恩之心、缺乏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当下,这样的营地教育更是不可或缺。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
(文章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这一国家级指导政策的发布,必将在国内掀起一股研学旅行教育的热潮。
营地教育的好处有哪些?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的文章《营地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家长充分认识》中,总结了营地教育非同一般的优点:
让孩子从“低头e族”成为仰望星空的新一代。
最常见的露营活动就是接触大自然、感受田野,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认识知了、蝴蝶、蜻蜓、壁虎、萤火虫等如今在城市中已经几乎消失的小精灵,学会理解生态系统和辨别生命形态,认识生物的丰富性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让孩子敬畏宇宙、敬畏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物种。
最常见的露营活动就是接触大自然、感受田野,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认识知了、蝴蝶、蜻蜓、壁虎、萤火虫等如今在城市中已经几乎消失的小精灵,学会理解生态系统和辨别生命形态,认识生物的丰富性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从实践中自觉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可以通过准备一顿野餐、搭帐篷等来提高动手能力,从玩中学习,懂得分享,懂得协同合作。
让孩子个性得以张扬,打开心灵的樊篱,增强交际能力和交流欲望。孩子在户外会更加主动与其他小伙伴交往。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一起快乐玩耍的过程中,不仅身心更加舒畅,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
现在国内营地教育的发展情况如何?
新华网2017年1月的文章《让营地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中指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转变, 营地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热捧。每每等不及寒暑假来临,一些“不差钱”的家长便未雨绸缪地为小孩选择冬令营或夏令营的好去处,希望通过营地教育增长孩子的见识、锻炼孩子的能力、开拓孩子的视野。然而,由于一些“营地教育”机构教育理念较陈旧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过于牵挂与关心”,最终使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显然值得反思。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营地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很多有识之士在探索、创新素质教育新模式时发现、认识了营地教育。令人遗憾的是,与中国青少年人口基数相比,我国营地的数量还不多,质量参差不齐,有质量、有品牌、有影响的营地少,整个行业缺少“顶层设计”,缺少政府的引导及行业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营地教育却偏离了其本应具有的功能,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具体表现是一些中小学课外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打着营地教育的旗号,但是实质上却是换一个地方练习弹钢琴、补习校内课程。可见,想要让营地教育不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则需营地与家长双方的携手发力。对家长而言,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营地教育的意义,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心理、心智上都得到锻炼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