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倡导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此次对话峰会上,多名专家指出,目前一些研学旅行流于形式化,“只游不学”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的进行研学等现象较为突出,使研学旅行“体验多样性文化”的目的成为空谈。
武汉三中校长刘平华说,如何进行“学”与“游”深度对接、实现同频共振值得琢磨。他建议,研学旅行的初衷虽好,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一定要“接地气”、“沉进去”,“中学生到大学研学旅行,应走进大学的课堂、实验室和社团,进行深入学习交流,真正入校体验,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感受。”
浙江杭州二中的叶翠微校长谈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很有必要。他指出,该校依托专题研究、社会调研、众筹活动等形式,把研学旅行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鬼当家’,寓学于游,在研修旅行中‘加速度’地成长。”
安徽省淮南二中校长解玉嘉指出,研学旅行不仅仅去某一所大学或某座城市“游玩”,而是要真正参与、了解、走进、感受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独特“气息”,而非“走马观花”地“看风景”。
长安大学招办负责人刘恒表示,“新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专业选择和兴趣培育,考生走进大学有助于他们提前感受大学、了解专业特性和职业兴趣。”他建议,大学也应提供“菜单化服务”,供进校的研学旅行团队“点菜”。“去年学校开放了实验室,前来研学旅行的中学生和大三学生一起合作,动手制作汽车模型并试跑成功,不少中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焕发。”
升学在线相关负责人指出,研修旅行的真正“落地”,需要高中和大学“牵手”合作,在双向互动达到“同频共振”:高中组织学生和家长走进高校,体验高校专业课程、参与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聆听高校学术讲座、与师长面对面交流等;大学教师走进高中课堂,与考生、家长面对面,开展生涯规划、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养、家长课堂等五大主题教育,杜绝“花架子”,送上“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