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上,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的演讲得到多次热烈的掌声,散场后仍有众多与会者围住芦咏莉校长请教各种问题。因为芦校长的演讲内容引起了在场每一位营地教育工作者的共鸣,那就是着眼于未来,我们应该向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芦咏莉认为,教育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更多应体现在育人的能力,以及对于未来的把握和前瞻性。对于小学6-12岁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考试获得了多好的成绩,更不是在老师、爸爸、妈妈面前表现得多优秀,而是当他们在26岁、36岁、46岁时,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仍然表现得很优秀;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大变革带给教育的冲击,在发展趋势越来越灵活、多样、开放、个性化时,我们的教育是要适应今天还是要适应未来?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芦咏莉认为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以此为方向,芦咏莉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管理实践上,作了很多探索、创新。在北京实验二小,芦咏莉明确要求除了该校已有的优秀传统之外,至少还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把体育作为第一学科,因为再好的技术也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即使将来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是机器人在做,所有东西都可以让技术来完成,人都必须要确保是健康的,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更好的技术,需要更强的体力、意志力做基础;第二是要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第一目标,渗透每一个学科,思维品质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让孩子以灵活角度来认知问题,去驾驭信息,懂得怎么去舍弃,怎么去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芦咏莉还指出,中国有句古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思维品质培养中还应再加上创新,创新不意味着要超越人类,而是要超越自己,这个创新就要提出各种批判性的思考。
芦咏莉的演讲内容蕴含了很多对学校教育框架性或者战略性的一些设计,同时也结合教育现实作了一些反思。而这些反思和观点,与营地教育的理念、愿景有许多吻合之处,因而现场反响强烈。营地教育该怎样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并互相补充,一起为孩子们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广阔教育空间呢?就此话题我们在会后采访了芦咏莉校长。
芦咏莉说,正如她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和营地的接触最早是因为自己的孩子,2013年冬天其大儿子在国外营地的一次惊喜而刺激的体验,给了她全家一个非常大的震动。在关注营地教育后也让作为学者的芦咏莉思考学校教育要做什么,她认为营地教育给了我们一个虚拟的真实社会的缩小版。在这个缩小版里,孩子要自我管理,生活自理,因为没有妈妈在,他未来的26岁-46岁要这样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要去解决冲突,要迎接挑战,他要面对挫折,要分享成绩,所有的一系列他要慢慢去走。
芦咏莉表示:营地教育在未来有无限发展的前景,但目前中国学校教育还是大多数孩子生长和成长的空间,学校教育比营地教育更加复杂,我们考虑要在学校里增加一部分营地教育的体验,然后再回到学校里去做新的反思和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营地教育,不存在谁融合谁的问题,应该是三者拉着手,面向未来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分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