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营地教育,推荐精品营地;助推素质教育,助力青年成长!国际国内冬夏令营项目细分平台!致力推进健康的营地教育生态!
营地教育网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咨询合作

智能渠道报名系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渠道申请]填写申请资料

营地教育吧(服务号)

×
 
当前位置: 营地教育网 » 营地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如何设置劳动教育课,事关孩子未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浏览次数:1319
核心提示: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劳动课程标准都出了具体要求。
 未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动手做饭、洗衣、修理家电……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劳动课程标准都出了具体要求。

ink="%7B%22cover%22%3A%22%22%2C%22desc%22%3A%22QQ%E6%88%AA%E5%9B%BE20220513153134.jpg%22%2C%22id%22%3A%22fe2be8dca2febc2b0c4b5eac3480291eu5%22%2C%22size%22%3A80.2%2C%22width%22%3A852%2C%22height%22%3A572%2C%22url%22%3A%22https%3A%2F%2Fm1-1253159997.image.myqcloud.com%2FimageDir%2Ffe2be8dca2febc2b0c4b5eac3480291eu5.jpg%22%2C%22tags%22%3A%5B%5D%2C%22time%22%3A%222022-05-13%2015%3A31%3A46%22%2C%22mime%22%3A%22image%2Fjpeg%22%7D" style="border: none; max-width: 100%;" alt="" />

“劳育”被提至新高度

从烹饪美食到田间劳作,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都做了详细的课程安排。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推荐了10个任务群,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4个学段完成不同的课程目标。任务群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还专门设置了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

“新课标”还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比如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内涵,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释说,劳动课“新课标”相比过去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单立出来”引各方重视,不再像过去的一样,把劳动课的“劳”放到宏观的教育方针中去。二是看重“实践性”,“新课标”挑选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情景相适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人人参与,可以对生活有更真实的理解。

储朝晖介绍,追溯历史,教育与劳动这两个现代词汇产生的时间都不长,但“教”和“劳”这两个字广泛使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孟子·滕文公上》提及了“劳心”和“劳力”的关系;宋代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小学中列出了“洒扫庭除”,意味着教育与劳动之间交叠;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培养“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1934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1950年,我国正式开设劳动课。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越来越看重分数,“一周一节”的劳动课,有的学校甚至都上不齐,最终导致学生和家长都开始轻视劳动、抗拒劳动,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有的家长时常用种地、扫大街等“恐吓”不爱学习的孩子,导致不少孩子产生了学习不好就去出苦力的错误观念,甚至“污名化”某些劳动职业,使一些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以后,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1年4月新修订的《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

常言道,劳动最光荣。“劳动课”的独立,让很多家长和学生十分期待。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本来生活条件就好,平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导致相当多的孩子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做家务,不懂做饭,是时候让他们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了。”“劳育”全面实施之前,已有一些地区先行试点了劳动课。比如,广州市一些学校的劳动课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有的学校教学生做饭、煲汤,还学做汤圆和双皮奶;有的学校带领学生变身“农耕达人”,种起了西瓜、辣椒、冬瓜、柠檬等。湖南省的一些学校开设了木工、裁缝、插秧、编织等劳动课,深受学生喜爱。

全球都看重孩子体验劳动

劳动是一切人类文明的源起,“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之一。早在1880年,丹麦中小学校就开设了烹饪课,如今已成必修课,种植、木工、编织、缝纫等课程也被列入教学大纲。例如,丹麦隆恩学校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学习种植,每年春天都会有专业的园丁为学生们在操场旁种的菜地翻土。几周前,二年级的学生们刚刚成功育苗,马上就可以将小苗种到地里了。一年级的小学生海伦娜·路易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看见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每天中午抬着水桶给他们的小苗浇水、施肥,明年就可以轮到我们种菜了,我准备种紫红色的羽衣甘蓝。”四到七年级的学生每周开设2次烹饪课,学生们不但要学会各种食物的搭配,自制食谱,还要了解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烹饪课还侧重于学生掌握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及化学反应,让烹饪课充满了知识和趣味性。2013年,英国将烹饪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11~14岁的学生每周有1小时的烹饪课程,旨在提高烹饪教育和学校食品质量,并促进学生在14岁时,至少能够独立完成20种菜肴的烹饪,同时鼓励孩子在家里参与或独立做饭。烹饪技能与升学挂钩,考试不及格的,需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

德国早在十几年前便在中小学推广了公共厨房计划,学生们每周都在专业烹饪师指导下学做美食。一般在德国家庭中,12岁左右的孩子每周会承担1~2天的做饭任务。德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园也开辟了校园菜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果蔬的种植。

美国、法国、瑞典、新西兰、奥地利,以及俄罗斯等国也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校园种植课程。2011年,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的弟弟金巴尔·马斯克在美国的 300 所公立学校启动了一项名为“学习花园”的非营利计划,把学校的部分操场和部分户外教室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种植蔬菜、水果的“科学实验田”,孩子们可以品尝到自己播种的果实。这类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认知及饮食理念,也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从劳动实践中获得技艺和知识,同时让老师和家长们重新审视教学和生活,弥补了书本教学中所缺失的课程。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体验劳动,进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学后,还会学习生活和家庭相关的课程,生活是207课时,家庭是115课时,统称为“家政课”。日本《学校教育法》设定了8个目标,基本每条都与家政课程有关系。例如“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养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习惯,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等。家政类课程会讲解如何拿刀切菜、烹饪,如何购买食材,垃圾分类,缝补修改衣服,整理家务,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学还有专门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兽医的指导下,学生和教职员进行动物的喂食、换水等饲养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萌生出责任感、爱护生命等健康价值观。

劳动是终身教育,要避免“应试化”和“形式化”

我国劳动教育的新变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师资、考核等细节如何做,还存在很多未知。“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政策要求,并没有把劳动课纳入中高考的意向。”储朝晖说,对劳动课的重视如果以纳入中高考为衡量标准,便是一种短视和功利想法。劳动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应该是短期目标,更不是应试的砝码。劳动不是一门课,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项活动、一种意识、一种能力的培养,很难进行分数测评。新课标中要求,劳动课要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实施劳动教育的时候,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特别是尊重别人劳动这些基本素养,去判定劳动课程教育的实际效果。

储朝晖认为,劳动课的开展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它不仅是学校的教学任务,要学校、家庭、社会多个方面协同。

学校要避免“应试化”和“形式化”。劳动教育并不局限于种植、做饭、洗菜、电器维修、志愿服务等,小发明也属于劳动课程范围内,可以创造新价值。学校开设劳动课还可以因地、因时制宜,例如,春季学习田间锄草、整地,种茶地区还可学习采茶;特殊节日学习特殊的项目,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饺子、春分做风筝,让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家长不能“大包大揽”。家长应首先从认知上明确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有些家长,除学习之外的一切都要替孩子“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把学习与劳动对立,这些都不可取。家庭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最佳场所,清洗衣物、整理玩具、自主做饭等,都应该在家庭中进行,不能依靠学校。

多行业共同助力“师资”。劳动课不必拘泥于师资、场地、课本的限制,教材可有可无,区别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知识教学。除了学校老师外,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如校外辅导员、农民、专技人才等,让自各行各业都参与到教育中来,也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的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储朝晖说,清楚劳动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它不是为了短期内达到什么目标,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成长为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劳动者,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一餐一饭当知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

 
 
[ 营地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营地资讯
点击排行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地教育(公众号)

营未来(公众号)

营未来(公众号)

自然教育师(公众号)

自然教育师(公众号)

研学安全员(公众号)

研学安全员(公众号)

营地教育(toB渠道采购)

营地教育(toB渠道采购)

爱拼营(toC拼营)

爱拼营(toC拼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