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炒鸡蛋,盆栽水产养殖……今年9月起,小学生要会这些。近日由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舆论普遍支持该政策。但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开设劳动课,会让学生的劳动作业变为家长作业。说是孩子养花养鱼,其实是家长养花养鱼;教孩子煮饭炒菜,让孩子做PPT,拍照上传,家长比孩子还累。之前,曾有报道反映劳动教育的困境,学校布置学生回家养蚕、孵鸡蛋,家长为到哪里摘桑叶、小鸡孵出来之后怎么养而烦恼。
劳动教育要走出这一困境,还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各司其职。
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让孩子参与家务,进行日常劳动,以此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独立性和责任心。学校教育则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完成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任务,不能把劳动教育推给家长,以劳动作业代替劳动教育。社会培训机构则可为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提供劳动教育师资、课程建设与劳动实践基地服务。
简单来说,当前学校开设劳动课,要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不能将打扫教室、拔草作为劳动教育课的主要内容,而应该围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兴趣,在校内外建立劳动实验室、劳动基地,由专业的劳动教育老师,指导学生上好劳动课。
从目前各地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看,很多学校都没有劳动教育专任师资,劳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很多城市学校更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
为此,学校要根据新的义务教育课程与标准要求,建立专兼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建立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基地。在这方面,可以购买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基地服务。
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这是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因为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解决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问题。而社会培训机构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服务,需要有正确的理念。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因此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这是最受学校欢迎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在校外,也可以将基地校园化,即在校园里选择合适的场地,作为劳动实践教育的基地,由机构负责日常维护。要按照高质量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设计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内容。
不少人理解的劳动教育,不过就是打扫卫生、种种地,这是把劳动教育简单化了。劳动教育有三重功能,一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三是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学科兴趣。如通过种植、养殖,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通过参加服务劳动,志愿者活动,可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2020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
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增加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开好劳动课,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以及各学校可以共享的劳动教育师资。
对于社会培训机构来说,针对劳动教育的社会培训服务,属于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之前就有机构开展这方面的服务。
随着劳动课单独成为一门课程,课程的教学要求会更高,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设计要更专业化、系统化,通过这些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围绕这一教育目标打造实践基地、给学生高质量活动体验的机构,会助力劳动课实现其教育价值,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