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目标计划到2025年形成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认定1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10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培养1000名劳动教育优秀导师。
“要把土坑稍微挖深点,菜苗种上去才能更好生长起来。”在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空中花园的“试验田”里,每到耕种的季节总会有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在成都,“劳动”已成为学校里的一堂“必修课”,在学校里感受春耕秋收的幸福已不再特别,课表里除了“语数外”,也有了“劳动课”时段。
“劳动”成为课表上的 “必修课”
“我们坚持把劳动教育摆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布了《成都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项目清单》,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良性衔接。”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保障课程课时上满上足,成都推动劳动教育进课表,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劳模精神专题讲座、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集体学工学农。
丰富有趣的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推动劳动教育发展。截至目前,成都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比如中心城区开发了《叮咚生活小镇》《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班》《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训练营》等课程,编制了《启明星亮晶晶》《悦劳动》等读本,郊区新城开发了《乡村田园》《农耕园漫游》等。
深入推行劳动教育,成都也定下了目标:计划到2025年形成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认定1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10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培养1000名劳动教育优秀导师。
学校里也有了“多元开放”的劳动场所
“我们学校的农场在‘天上’!”石笋街小学新区三年级的孩子们指着学校的“楼顶”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对于中心城区的学校而言,每一个空间都“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出一个3000余平方米的农场,学校的老师们花了心思。
“充分利用教学楼顶,我们‘开辟’出了‘天空农场’。”石笋街小学新区执行校长余军说,“天空农场”虽然在“天上”,但都规划着“地上”的事儿。“这里有农具博览区、天空农场绿道,孩子们不但能在这里认识传统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还能体验‘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课程落地需要合适的“课堂”,就劳动教育而言,成都已经将劳动场所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推动每所中小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并赋予空间多重属性,探索一室多用,广大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屋顶、阳台、地下防空洞等空间,建设了“空中农场”“手工坊”等,开展农作物种植、金工实体设计等劳动实践。
除了将劳动实践搬进课堂,成都不少地区及学校积极探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普职联办、城乡联办、校社联办等方式,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利用277所国家、省、市研学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学校依托社区、绿道等场所就近建立劳动教育场所460余个。其中,四川天府新区采用“政府统筹+企业投建+综合运营”灵活创新机制,形成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天府模式”;武侯区采用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方式,建成水韵园等综合教育基地;新津区依托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中小学天府农耕文明实践空间;成都农职学院依托高校资源,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成都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225万余人次。